开学这几天,小编看到不少家长讨论0.5+3的事。众所周知,0.5+3是24年年底新开始执行的一个集团中考直升教改项目,被选中直升的孩子,不仅可以远离中考的刷题压力(也要考,只是成绩不要求那么高了),还能提前半年进行初高衔接,学习高中内容。(来源均来自网络)
之前小编曾经转发过海淀某教育集团0.5+3的课程框架👇
但因为各校师资和教学安排都有差异,再加上今年是0.5+1实施的头一年,大家都对每所学校究竟会如何落地这个项目的期待值拉满了。
这不,开学之后关于0.5+3的话题就没断过,不看不知道,确实没想到各区各校的实际操作会存在那么大的差距。
比如,小编看到一位北师大昌平的家长对学校的0.5+3安排就特别满意。
这位家长说,孩子因为是直升本校,所以班里的同学大多数都很熟悉,3个外校来的新同学也都很友好,总共17个孩子,生源齐整,整个班级的气氛都特别正向,氛围感拉满。
更让家长满意的是,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校长亲自安排的老师都是教研组长,教学质量非常有保障;寒假时,学校就制定好了教学计划,校长还亲自进行了审阅和调整。而最让家长满意的是,孩子们终于脱离了初三下学期的那种“题海战术”,每天除了常规课程,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特色课程,比如美术和脑科学等。所以对于后续安排还是非常期待的。
如果都是这么安排的话,那恐怕没有家长孩子不满意的,但小编看到其他学校的情况,可就跟这个不是一码事了。
比如,有家长说,自家孩子的0.5+3是插到2+4的班里上课,因为课时进度不同,基本0.5+3的这波孩子寒假都在补课,避免开学就遭受重创👇
还有的学校是把0.5+3的学生插到1+3的班里,想也知道教学进度肯定是不同的,寒假没提前学的话,开学之后想必会经历一阵子迷茫期👇
有说物理和英语开始涉及高中内容的👇
从大多数的情况来看,初高衔接的教学方式是比较普遍的👇
而对于初高中课程的衔接,各校也是千差万别,有先在本校继续学一个月初中课程,之后进行高中衔接,二模之后再冲刺中考的👇
也有说自己学校的安排是提前一个月准备中考👇
对于目前这个混乱的情况,只能说是因为各校师资差异大,再加上现在各种特殊班型太多,导致老师、教学计划难以精准适配每个特殊班型的实际需求:有的学校把0.5+3并入其他班型,有的单独成班;有的已经开始上高中内容,有的还在复习初中知识;有的学校准备充分,师资配备到位,课程安排合理,确实让学生受益;但有的学校可能是各种原因吧,搞起来就显得有点手忙脚乱……这种"一校一策"带来的割裂感,让不少家长和学生陷入了纠结和迷茫当中。
小编认为,作为一个新推出的教改项目,0.5+3确实需要一个磨合期。但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门和各个学校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聆听家长和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和调整,让这个项目真正发挥其减压增效的作用,而不是成为新的教育焦虑源。
就像上面这位网友说的,因材施教是大方向,尤其现在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很多中学都开始提前到小学挑人,衔接中学课程了👇
所以说这个趋势其实挺明显的,教育改革在往更个性化、更灵活的方向发展。咱们还是要相信,只要方向对了,再加上各方面的努力和调整,新政策终归会越来越完善的。家长们与其过分焦虑,不如多和学校沟通,看看怎么能帮孩子更好地适应这个新的学习阶段。希望过段时间,等大家都有经验了,这个0.5+3能慢慢走上正轨,真正帮到每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