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专家评析发布,贴近时代 重视基础 关注运用,北京中考在线整理了相关信息,分享给大家。
2020年中考语文命题坚持命题改革理念与多年探索成果,力求平稳过渡,稳中有进。命题坚持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坚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坚持考查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核心的基本语文素养;坚持体现时代背景与社会热点,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关注学生实际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体现积极向上的导向。
一、关注疫情,以人为本,正向引导,立德树人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高度关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成长经验和切身体会,落实语文素养的发展要求。
写作部分的题目一,要求以“2020,我的中考”为题写作。2020年的中考,是本届考生一生中极为独特的经历。表面上看,参加考试的是学生本人,但实际上,为了保证考生顺利参加中考,有难以计数的人“默默付出,为考试保驾护航”。作文题的导语意在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跳出“小我”,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本次中考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此外,学生特殊的备考经历也极大丰富了本次中考的内涵: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规划和管理的意识、心理素质、对时事的关注度和社会责任感……本次中考考查的不仅有课本内的学科知识,还有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历练出来的综合素质。因此,这道作文题紧扣社会热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共鸣,鼓励他们写真情实感,引导他们关注和深入思考社会,将语文学习和社会热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如果说作文题目直接点明了社会热点,体现了命题和现实生活的显性联系,记叙文阅读文本《抬头看见花》则以艺术化的方式呼应社会热点,与现实生活构成隐性关联。《抬头看见花》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在逆境中也要创造美、欣赏美的主旨。文章以身边常见的生活现象为写作素材,有很明显的代入感,阅读时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疫情背景下自己的生活,在给人审美愉悦的同时还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的心态。
议论文同样关注社会热点,以抗疫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中国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为论述对象,引领学生再次回顾中国取得抗疫阶段性成果的不平凡的历程,感受中国人民在抗疫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及展示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文言文阅读着眼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精神在曹刿、弦高、卜式身上的体现。议论文阅读立足于时代精神,文言文阅读突出传统文化,两则材料古今有别,但所弘扬的爱国、奉献、尽责等精神基本一致,充分体现了试题的价值引领。
二、彰显北京特色,保持平和大气,适应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北京特色”首先体现在试题的“平和大气”上。具体来说,选材视野开阔,既追求素材的大气、有内涵,又兼顾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注重全面考查,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图把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积累考出来,把学生的自信考出来,把学生的课堂表现考出来。例如,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的命题着眼于不同文体的根本特征和文体阅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古代诗歌联系到小学阶段所学的《春晓》,意在将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积累考出来,同时体现了课内所学与课外积累的联系、辨析、整合,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默写试题允许学生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意在鼓励学生多积累、多思考。写作部分题目二假设有一个“神奇的时间控制器”,就是考虑到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侧重形象思维等特点,意在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化的认识。
“北京特色”还体现在命题素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语文基础运用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板块分别以北京的水环境和老城保护为命题素材,前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后者体现了现代与历史的融合。近年来,北京的水环境及其他自然环境在持续改善,而随着老城保护的推进,老北京的胡同风貌悄然复苏,老城也逐渐成为宜居之地。选择这方面的内容作为命题素材,便于让学生更全面、深入了解这些身边的变化,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三、注重设置情境,突出语言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因此2020年北京中考语文命题精心设置情境,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语文基础运用板块设置了筹办“京华水韵”展览这一活动情境,在命题中努力实现两个“真实”。一是情境本身的“真实”,从展板标题到前言,再到展览内容和结语,情境的设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致,真实可信。二是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是“真实”的,如为展板选字、为引言拟标题等,都是筹办展览过程中可能真实产生的问题;尤其是第5题要求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是对整个展览内容有所理解后才可以完成的任务,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表达试题,体现了对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
此外,对书法的考查强调实际运用,而不是机械记忆不同书体的特点;默写试题要求选用两句古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了古诗文积累的实践运用功能;文言文和议论文阅读都选择了文本外的链接材料,意在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内的阅读所得,解决文本外的问题,这是语文运用能力的典型体现;名著阅读试题则将阅读与个人的生活积累联系起来,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经验的交融,有明显的实践运用导向。
四、重视语文基础,关注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拼音、识字、书写等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指出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2020年北京中考语文命题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既注重考查语文基础,又注意设置能体现文体特征和学生思维能力的阅读试题。
命题注重对语文基础的全面考查,比如语文基础运用就涉及字音字义、标点符号、修辞方法、词语和句子的使用等。试题对语文基础的考查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倡导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进行梳理与建构。比如,文言文句子的考查不仅仅涉及字面的翻译,更强调根据上下文推断其语境义;语文基础部分对于修辞、句子的考查都要求结合整个语段的意思进行判断;对于“泽国”一词的解释则需要结合“国”字的三个词典义以及上文中的“水乡”作出分析。以上种种表明,中考语文命题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
在阅读方面,命题着眼于文体特征,注重考查学生阅读的关键能力。比如,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是否准确、全面是衡量学生说明性文本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16题就是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材料三的说明对象是对老城的“可持续保护”,其基本特征是“现代生活”与“历史风貌”两个方面并重,缺一不可;而第16题选项【丙】尽管在文本中有所依据,但只涉及“现代生活”这一个方面,不符合该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这道题既考查了对说明性文本阅读的理解,也体现了对全面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思维要求。再比如,记叙文阅读的第18、19、20题分别考查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梳理、对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品味以及对作品中形象的理解。这三道题在体现记叙文文体阅读基本要求的同时也考查了较为深入的阅读能力:第18题要求根据现象进行概括;第19、20题都要求“披文入情”,即深入到语言与内容的内部去体味情感和思想。所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词句摘抄或信息检索,而是体现了对思维能力和能较为深入理解文本的要求,体现了命题对阅读能力的考查。
总之,2020年中考语文命题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要求,立足当下特殊的学习背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搭建关注社会、展示自我成长的平台,体现了特殊时期学习评价对语文教与学的导向作用。
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学科试题评述
点评专家
♦王彤彦 特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瑞芳 高级教师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吴 东 高级教师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邱晓云 特级教师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赵 岩 高级教师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总 述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命制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结合今年疫情下考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注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以语文知识和能力为考查对象,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展示了新时代命题的探索与发展。
(1)精选贴近时代的命题素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
记叙文阅读《抬头看见花》,关注学生特殊时期的个人体验,将考试与对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透过试卷使学生看见春天,看见希望,向考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温暖的力量。
文言文测试材料选择的是《左传》的经典章节:平民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个小专题,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考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乃至国家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培育了家国情怀。
议论文阅读将2020年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融入试题,选取中国人民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个人、群体和场景,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作为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所有这些命题素材的选择都紧紧贴近时代,围绕立德树人、传承文化的命题需要,为整张试卷“立德树人”的命题立意提供了有效保障。
(2)依据课程标准,结合疫情下学生实际,聚焦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强调基础性
考虑疫情下考生实际,语文试卷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生活中用得上和未来自身发展必不可少的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基础运用5道大题7道小题,全面考查字、词、句、修辞、标点、书法、关联词语等基础知识,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不止于简单机械记忆,而是帮助学生建立梳理语文知识的方法,注重学生运用知识推断问题的实际能力。
试题重视基础还体现在命题者关注不同阅读文本的文本特征,侧重考查阅读核心能力。如,多文本阅读关注语段说明的对象及对象的特征,议论文阅读指向议论文三要素的考查,记叙文阅读则着眼于文学作品的内容、主旨及语言,分别考查了整体把握、赏析评价等阅读核心能力。
(3)试题关注与生活的联系,指向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运用,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试题特别关注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注重任务和情境的设计,重在学以致用。例如基础·运用板块采用了设置整体情境的命题方式,以学校举办“京华水韵”展览的活动为主线,设计具有连续性的多项活动内容,布置展板、讲解前言、拟写标题、结语,表达活动感受,将对语文学科多个考点的考查融入其中。这种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设计,既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又强调活动过程中问题的真实,切实解决了学生语文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基础运用 名著阅读 文言文阅读
本套试题命制贴近时代大背景,突出时代背景下人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引导学生在时代中有所担当。
(1)贴近时代,体现立德树人,发挥中考试题的教育引导作用
基础·运用部分以学生参与“中国水周”宣传活动为命题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主题,倡导可持续发展,强调青年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学生担当社会责任。
古诗阅读部分用优秀的诗文作品陶冶学生,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试题要求学生默写的诗句分别体现范仲淹的仁人胸怀和杜甫的远大志向,开放性默写题要求学生选用古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古代诗歌阅读理解选择龚自珍《己亥杂诗》,理解诗人借“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红”表达的情感,古文阅读选取经典篇目《曹刿论战》,命题围绕“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主题展开。链接材料为“弦高贩牛退秦师”和“卜式输家财”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承担公民责任,学会为国担当。
(2)注重基础,强调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落实,突出学生对语文基础的习得和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
本套试题强调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落实,强调基础知识的习得和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且引导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建立习得与梳理基础知识能力体系的方法,体现了中考试卷的教学引导价值。
第2题对汉字的考查突出汉字本身的特点,强调音形义一体,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行”“泊”两个常用字字音字义的判断。对“泽国”中“国”字的理解真实地还原了学生查字典准确理解字义的过程,体现了“语文课标”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强调。
古诗阅读第10题比较孟浩然《春晓》与龚自珍《己亥杂事》中的“落花”,引导学生在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积累与梳理。
文言文阅读第11题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保持了文言语句与成语相链接的考查方式,引导学生改变文言学习中死记硬背的方式,注重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实际语言运用中建构起对词义的理解,并能对一词多义做出准确判断。
(3)关注运用,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能力解决真实的问题
本套试题以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等真实情境为命题载体,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名著阅读的考查不拘泥于学生对某一本书的某一个具体细节的记忆,而是注重学生在阅读名著时的个人体验,打通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积累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作品”,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读书经验,强调阅读与生活之间的相互促进,体现了中学生阅读与成长的关系。
基础·运用部分以参与“中国水周”宣传为活动背景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其中展板设计、拟写前言、为展览内容板块拟写标题、拟写结语、总结活动感受等环节真实地还原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
文言文阅读第13题题干中结合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事迹,对“位卑未敢忘忧国”做出解释,题目引导学生将这种理解迁移到新的语言材料中,解释这种精神在弦高、卜式两位历史人物身上的体现,丰富了学生的学科认知。
现代文阅读
2020年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依然分为:多文本阅读、记叙文阅读、议论文阅读三大板块,分值与去年大致相同。
多文本阅读选取了北京的城市规划、城市治理和城市保护,极具首都特色。特别强调了北京老城保护的原则和老城保护的观念转变,突出了人与城的关系,体现了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新观念。试题注意了不同文本之间的比较,考查了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
记叙文阅读的题目是《抬头看见花》。抬头与自然之花对视,与生活对视,即使在没有鲜花的季节,人们也从不等待,用纯洁美好的心灵去创造幸福生活。这篇散文以花写人,文学性强,代入感强,使学生看到春天,感到温暖,以阳光心态来看待生活,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对词语的考查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来选择词语,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分析妙处。既体现了试题的基础性,又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问答题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出发,引导学生从观察自然之花到思考生活之花,从感受花与人的关系到感受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如何乐观面对困境,创造美好生活。
议论文以抗疫为话题,写出中国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试题从多方面考查了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
现代文阅读试题关注了语文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从理解文章的语言,理解他人的人生体验,从而引发考生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并以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去理解他人、认识生活。试题很好地发挥了对学生和教学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扩展阅读范围,丰富阅读方法,积累阅读体验,阅读体验的积累也是对人生的间接体验的积累,为学生到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好阅读的底色,也打好精神的底色。
写作部分
五、写作(40分)
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2020年,不同寻常的年份,不同寻常的改变,你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备考:学习方式的转变,居家的自我管理,中考时间的调整,短暂而珍贵的返校……此刻,你已在考场。考场外,家人、老师正牵挂着你;医务人员、警察以及众多行业的工作者们坚守岗位。他们默默付出,为考试保驾护航。关于这次中考,你有哪些难忘的人或事?有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2020,我的中考”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如果你得到一个神奇的控制器,可以让时间放缓、快进、后退和暂停,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使用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以“此刻,我按下时间控制器”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第五大题写作设置了两道考题:题目一“2020,我的中考”采用全命题方式,要求学生记述此次中考难忘的人或事,以及独特的体验或感悟。题目二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虽然两个题目一个侧重写实,一个侧重想象,但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学生的时代意识有强大的唤醒力,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力。
(1)强调特殊感受,唤醒时代意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抗疫成为时代主旋律。在这个特殊时代谈立德树人尤为重要。“学习方式的转变,居家的自我管理,中考时间的调整,短暂而珍贵的返校……”这些促使学生思考自己的选择和应对;导语中提及的“家人、老师、医护人员、警察默默付出,为考试保驾护航”,则能激发学生体会和感悟情感的温暖和社会的保障。题目一,让学生以“我”为主体,站在2020年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思考自己人生价值和感怀社会家国。写真事,抒真情,铺展昂扬的精神底色。
(2)激发创造热情,体现价值引领
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但创新是有价值取向考量的。价值取向的直接外显就是如何选择。选择即追求。题目二导语中“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就意味着在想象之前首先要做出选择,这个选择不是简单的“物理”选择,而是价值选择。因此在同一个开头之后,会续写出怎样的故事,故事是不是精彩,在选择的刹那就已经高下可判了。想象作文看似离现实和时代很远,但其实是对现实和时代的折射和展望,因此题目二借助激发学生想象起到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巧妙引领。
综上,今年的作文题再次给一线教师和家长提了醒,要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鼓励学生拥抱火热的时代,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实践、广泛阅读、真切体验。在广阔的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选择,昂扬自强的奋斗精神,永葆积极向上的力量。
声明:本文来源于北京考试报,由北京中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_zkao)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