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21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评析发布

2021-06-24 18:08|编辑: 白老师|阅读: 25332

摘要

6月24日,2021北京中考语文考试结束,2021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评析发布,北京中考在线整理了相关信息,分享给大家。

2021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评析发布,2021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注重考查语文基础,同时关注知识的迁移、运用,关注问题的解决和思维过程。北京中考在线整理了相关信息,分享给大家。

推荐阅读:

2021北京中考语文作文题目出炉

2021年北京中考真题及答案汇总,附试卷解析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试题重视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如作文题目(1),选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的话为导语,引导学生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未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该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将价值引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既可以写要成为像袁隆平那样的为社会作贡献的好种子;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体验、思考写如何去做一粒种子,如要立足于土壤、要积极吸收水和养分、要向往阳光等,甚至可以写即使是在石头缝隙等不利条件中的种子如何一样能够生根、发芽。作文题目(2)考虑到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意在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进行创造性的表达。题目要求以“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为开头,这意味着写作的重点为打完电话之后的故事,应该多写对当下生活的思考,而不是常见的时空穿越。命题意在引导学生以史培智,以史鉴今,继往开来。

再比如议论文阅读素材以“迎接建党一百周年背景下当代青年人的担当”为话题,文章回顾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介绍了“红色基因”的重要内涵,展示了先烈的感人事迹和当代优秀青年的风采,还对当代青年人对继承革命文化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作了充分论述,既有针对性,又有说服力。

试题注重体现北京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基础·运用”部分以“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多文本素材则与“北京建设智慧城市”有关,体现的是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现代化的一面。选择这些素材,便于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北京,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试题注重加强对品德修养的引导。比如记叙文阅读的文本借下棋谈人生道理,其中关于“信守承诺”“遇到困难不放弃”“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叙写亲切自然,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品德修养的思考。

二、重视语文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拼音、识字、书写等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2021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注重对语文基础的全面考查,如“基础·运用”就涉及到字音字义、标点符号、修辞方法、词语和句子的使用等。考查内容符合课标要求,基于学生的课内所学。如第3题成语的考查,“不期而遇”中“期”的意思为“约定”,与教材中《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字的意思一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包括学习和积累词语的方法,《课程标准》就有“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如第1(2)题,首先还原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即阅读中不明白“锁钥”这一词语的意思;之后进一步指引学生根据上下文内容和工具书来解决困难。

“基本方法”还包括基本的文体阅读意识。比如,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是否准确、全面是衡量学生说明性文本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第14题考查对多文本阅读中主要说明对象“智慧城市”的理解,第15题考查了对语段说明对象的理解,更考查了对非连续文本的说明对象、数据分类及变化趋势的理解。

三、注重设置情境,强调学以致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语文实践离不开情境,在具体而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思想,也是考试评价方式的重要转变之一。

试题关注生活实践情境的设置。语文“基础·运用”板块设置了“制作正阳门宣传短片”这一活动情境,在命题中努力实现两个“真实”。一是情境本身的“真实”,从搜集材料到写文字稿,再到制作采访视频,情境的设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致,真实可信。二是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是“真实”的,如为短片选字、解决文字稿中的标点及书写等问题,都是制作视频短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真实问题。

试题关注学习探究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体会语文学科特点,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例如文言文阅读部分,以“学习”为主题统领四篇短文,又两两组元,从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前人经历对学习的警示两个维度分别展开话题,在单篇阅读的基础上实现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将阅读内容结构化,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形成新的认识。

四、体现开放性,关注思维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2021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设置开放性试题。如“基础•运用”板块:为短片选择片头,学生既可以选择篆书,也可以选择楷书,试题不是考查学生机械记忆不同字体的特点,而是强调运用习得的书法知识解决语言实践中的问题。又如默写运用类试题,学生根据情境要求,既可以选择初中阶段学过的古诗文句,也可以选择小学学过的或课外积累的古诗文句回答问题。开放性试题的命制,意在将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积累考出来,将学生语言实践的真实过程考出来,体现了对学生平时语文学习与语言积累运用考查的有机结合。

开放性不意味着漫无边际,而是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多样、思维路径的多元上,因此试题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过程。如古诗阅读试题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诗句与鲁迅那时那地心境的关联,思考鲁迅“还记得这名目”原因的推测是否合理,并借助对诗句的理解说明理由,强调学生理解的逻辑自洽。又如名著阅读试题,需要学生围绕演讲比赛“奋斗吧,青年!”的主题,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合适的人物作例证,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理由说明类试题,借助问题情境还原了学生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再现了学生真实的理解、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再现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利于发现学生能力发展的进阶,便于判断学生能力发展的层级,为更公平、更科学的区分学生学业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五、立足于语文学习规律,引导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见,语文学习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我们提倡学生在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语文活动中主动构建知识、深化体验、发展语文素养,反对死记硬背。

试题突出对理解的考查。理解是“超越信息本身”,“信息”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和复现,而“理解”则需要发现信息的意义,其中包括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能够迁移运用信息等。比如第9题对古诗的考查,要求学生理解尾联的内涵,还要求将《黄鹤楼》与《藤野先生》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这道题表达了对教材内重点篇目的关注,更强调了“超越信息本身”的“联系”。再如第2(1)题对标点符号的考查,解题的关键不是对相关标点符号知识的复现,而是需要在理解语句逻辑关系和语段层次的基础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其本质是考查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试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些要求尤其适用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体现了学习文学类作品的基本规律。建立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联,将自己还原为文学作品中的“我”,浸入文本与人物同经历共思考,是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途径之一。记叙文阅读第18题要求学生在“羞愧”“难过”后补充一个词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自己还原为文中的“我”,深入体验“我”与父亲下棋的经历和心路发展历程,学生既要深入阅读文本,在上下文语境中理解、体会,还要借助自己丰富的积累,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受。探究性问题情境,深度的代入感,典型的个性化体验,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主旨、对人物丰富情感的理解。

2021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评价

2021年北京市初中学考语文试卷稳中有变,守正创新。试题注重基础,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基础·运用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试题体现北京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基础·运用部分以学生参与“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活动为情境,选取了正阳门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为语料,引导学生了解北京悠久、厚重的历史。

重视语文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试题关注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引导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通过梳理建构能力体系,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试题体现开放性,关注思维过程,侧重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基于语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和高度参与的学习路径。例如: 第1题的第(1)小题,考查的是在大的语境下针对具体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需要整合学生的多项语文能力,要求学生阐述理由时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第1题的第(2)小题,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根据文段内容解释“锁钥”的意思。这些试题都立足语文学习规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反对死记硬背,对教学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立足语用,在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理解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注重情境设置,强调学以致用,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情境和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真实性的特点。例如:基础·运用部分,“制作宣传正阳门的短片”中的做片头、进行采访和做视频等都是真实的任务。第2题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理解语句关系、语段层次,进而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等基础知识,这又是现实中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

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部分,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试题延续了去年的导向和基本考查方式,同时又有所突破。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引导。开放性默写题要求默写表达先烈们精神的诗文句子,文言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珍惜年少,克服困难立志勤学。在解题作答的过程中,考生得到精神滋养,达到“以文化人”。

重视设置学习探究情境,深化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文言文阅读试题选取了课内的《孙权劝学》和《诫子书》,以及课外的董遇从学的故事和秦观“悔前所为”的故事。这四则材料以“学习”为主题,在单篇的基础上实现了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将知识结构化,在探究中深化理解,形成新的认识。

重视信息的理解与运用,关注思维的过程。古诗阅读第9题,将《黄鹤楼》与《藤野先生》联系起来进行,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本间的联系,理解文本中信息的意义,并能对信息进一步加以应用。这个过程中,考生需要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与阅读感受作出相应推测,及合理的阐述,重在学生理解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的考查不拘泥于学生对某一本书的某一个具体细节的记忆,而是注重学生在阅读名著时的个人体验,考查学生读书过程中的自我认知,自我思考,使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提升自己的认识。

名著阅读,打通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积累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作品”;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读书经验,强调阅读与生活之间的相互促进,体现了中学生名著阅读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和阅读与成长的关系。第13题以“学校举办‘奋斗吧,青年!’主题演讲比赛”的形式,考查学生从名著中选择合适的人物作例证并说明理由的能力。试题引导学生把道理讲清楚,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强调逻辑思维过程,学以致用。

多文本阅读

多文本阅读选取“北京将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城市”这一内容,凸显了首都风格,具有国际视野与时代特色。三则材料说明了即将建成的这个“智慧城市”的先进理念、政务效能,又介绍了智慧城市对高科技产业落地的强大吸引能力及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力。学生在接受考查的同时,还了解了所在的这座城市未来美好的前景,不自觉中,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试题设置关注了说明文特点,从认识说明对象,理解并把握事物特征等方面考查语文能力。第14题理解词语,考查学生在信息检索基础上对语境中词语意思的理解。第15题选填语句,不但考查学生读文字的能力,而且还考查了读图的能力,强化了对说明对象的正确判断,强化了对事物特征的准确表述。第16题“概括建设智慧城市的好处”,更是突出了对考生阅读方法掌握情况的考查,强化了在检索信息的基础上,要能够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再用简洁语言概括。

可以说,多文本阅读从材料选择到题目设置,都注重了课程标准的落实,立德树人的落实,学科素养的落实。

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类文本以身边常见的生活现象为素材,借助与父亲下棋这个话题,写“我”与父亲下棋的往事,以及其中的人生感悟。作品记叙的是寻常小事,谈论的是人生道理,关注了青年人成长中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报答父母,如何守信处世……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很容易形成一种代入感,阅读时不难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同时,素材的选择突出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阅读答题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如何乐观豁达地面对困难,如何守信守义地处世待人。

试题强调学生个性化体验,尊重学生的感受与表达。第18题,请学生在文段中补充一个表明情感的词语。试题对词语的考查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选择词语表达情感体验。既体现了试题的基础性,又体现了语文在情境中的实践性,需要学生深入体会“我”和父亲下棋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试题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尊重文学类文本学习的规律,教学中要努力建立阅读者与作者间的关联,引导学生以文本中人物的身份进入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同经历共思考,进而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与理解。

议论性文章阅读

议论文阅读,选取“我们当代青年在学习党的光辉历史的同时,更应该努力继承我党百年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红色基因,努力汲取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内容,不但契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个大背景,弘扬革命文化,还注重将当代考生如何才能真正继承红色基因这个问题落到实处。

三道试题都关注到了议论文文体的特点,从论点、论据、论证等方面考查了考生语文能力。第20题要求学生根据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补写语句。这道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议论文的整体感知能力,尤其是感知、概括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第21题突出考查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基础上对全文各段落之间逻辑关系、层次的判断、理解及分析能力,强化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考查。第22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选文内容,简要说明关向应身上具有哪种红色基因值得我们继承。此题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引发他们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强化了将这些精神财富在考生身上更进一步地继承、发扬。

可以说,议论文阅读不但注重考查了学生阅读这种文章的能力,更结合当代中学生继承红色基因这个真实问题,进一步从“树立远大理想要趁早”“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等方面强化了红色精神财富的进一步落实。

作 文

2021年的作文命题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育人方面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与时代的楷模、祖国的命运、他人的幸福、历史的更迭以及对现实的思考和未来的展望结合起来。希望考生能展示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也展示出考生对祖国、人民、集体、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作文题目一,从刚刚去世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句话“人就像一粒种子”引出。袁隆平是时代的楷模,是令所有中国人都景仰的英雄,是年轻人的偶像和榜样。怎样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思考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是这个题目对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导向。另一方面,这个题目又特别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真实体验,小小的“一颗种子”正是一个蓬勃生长的少年,这是学生关照自我的基点;“要做一颗什么的种子”是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学生要把自己的思考与真实的生活相联系:他们可以是一颗发光的种子,带给他人以温暖与希望;也可以是一颗努力吸收阳光、汲取养分的种子,促成自己的顽强生长;更可以是一颗传播能量,传承文化的种子,让自己的人生实现应有的价值……作文题目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较大的自由,学生可以发挥的空间非常广阔。

作文题目二属于想象作文。作文题从“读史使人明智”引出,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历史情景去生发想象,假如有一部可以跨越时间的电话,你想打给谁呢?想了解些什么?打完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顺着这样清晰的思路导引,学生可以大胆地展开想象,展现自己个性化的创意,以故事来推动情节。题目要求考生以“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为开头,这就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作文要从当下写起,要着重思考当下生活,要回应“读史使人明智”的出发点,以史鉴今,继往开来,这充分体现了想象作文用创新思维观照现实的要旨。

综上,这次作文题目体现思维方法和思想深度的考查和区分,让平时关注生活、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为考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作文题目重点落位在成长的主题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长有独特的思考角度,有展示自我的广大空间。从对教学的引导上看,两道作文题对日常写作训练的导向清晰明确——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实践活动。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探寻生活,表达生活;保护和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关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深入挖掘,结合时代的要求继承创新。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 北京中考(ID:BJ_zkao),获取北京中考升学一手信息

微信搜索北京中考微信公众号

更多有关北京中考升学信息,可点击右侧QQ群,进群交流。2018年北京中考群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北京考试报,由北京中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_zkao)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2021年北京中考真题及答案汇总,附试卷解析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2021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2021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评析

没有更多了

  • 2025北京中考

  • 北京期中试卷

  • 2025北京中考校额到校名额

  • 2024北京初三月考

  • 2025北京中考英语听说考时间

  • 2025北京中考英语听说考题型

  • 2024北京中招问答

  • 2024北京初一初二初三开学考试卷

  • 2025中考体育

  • 2024北京高一期末考试

  • 2024北京初一期末考试

  • 2024北京初二期末考试

  • 招生计划

    招生计划

  • 录取分数

    录取分数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

  • 中学库

    中学库

  • 试题库

    试题库

长按保存二维码↓微信扫一扫加关注哦↓

太星初升高

BJ_zkao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