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类文本,什么是戏曲/剧本?本次北京中考在线团队给大家整理解读!
资料领取>>初中语文写作技巧分享
文学类文本
一、 诗歌(现代诗歌)
(一) 定义: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自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二)分类——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等。
(三) 特点
1.抒情性。强烈的感情色彩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尤其是抒情诗。感情是诗的灵魂,作者或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阅读学习中,要正确体会、领悟充溢在诗句中的情感,由此获得全诗的要义。
2.形象性。运用丰富的联想、瑰奇的想象。多种手法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是诗歌的又一显著特征。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中就出现了“云烟”“风”“星子”“细雨”“月”“白莲”“燕”等一系列具体的形象,让诗歌极富画面感。
3.精练性。诗歌的语言应该是精练的。如《沁园春·雪》中一个“惜”字含有多种意味:既含褒义,肯定了历史上的英雄,也肯定了英雄辈出的中华民族;又含批评,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既含客观标准,不苛求前人;又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表现出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自信。
4.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较多地体现在平仄、节奏与押韵上,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产生一种一咏三叹、多变而和谐的独特艺术魅力。
(四) 阅读方法
1.知人论世,把握基调。在鉴赏诗歌时,既要明确诗人的创作背景,了解其写作动机,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如《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的洪流中,用文学作品抒发对祖国深沉的爱。
2.抓住形象,体味意蕴。诗人在反映社会现实时,讲究形象思维,也就是要通过具体形象,抒写内心感受,“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阅读诗歌就要从诗歌的具体形象所创造出来的总体氛围中,品味诗歌暗含的道理和深厚的意蕴。
3.借助想象,领悟内涵。读诗时,要注意诗中比喻、象征的内涵。许多诗本身侧重于虚写,读诗需要一种“狡猾”的穿透力,要透过意象的表面去挖掘,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4.炼字炼句,品析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达技巧,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从不同方面来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技巧,这样才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如《黄河颂》中“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一个“劈”字,渲染出了黄河贯穿中原大地的宏大气势。
资料领取>>2022北京初三一模语文分类汇编资料领取
二、 戏剧(剧本)
(一) 定义: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剧本是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主要是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的,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是编导与演员演出的依据。主要分为文学剧本与摄影剧本。
(二) 特点
1.时间和空间要高度集中:①剧本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②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如《枣儿》全剧以老人和男孩在“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的对话以及亲切交往串起现实与回忆,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2.反映现实生活中尖锐突出的矛盾冲突: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三)阅读方法
1.熟悉剧本,了解剧情。查找资料,简单了解剧情,从整体上感知剧情,领会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思路。
2.理清结构,抓住线索。一般来说,在剧本中,一个关键人物的出场就是一个层次的开始。分析剧情、列出结构提纲是阅读、欣赏剧本的重要一环。
3.分析人物语言,概括人物性格。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表现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中,阅读时应抓住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关键时的人物语言。看剧作家怎样用不同的语言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分析台词是否富有动作性,如何推动情节发展;同时欣赏人物语言,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实用类文本
一、 新闻、通讯
(一) 特点
1.新闻:①“魉”:篇幅短小;②“新”:所反映的事实是新近才发生的;③“怏”:报道迅速;④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多用朴素、概括的语言。当然,在充分记叙事实的基础上,做些必要的、画龙点睛的精辟议论也是允许的。
2.通讯:①具有严格的嗔实性、强烈的岘实性、较强的时间性;②既可记事,也可写人,具有较大的启发、教育作用;③叙事详细,常有较多的描写或运用蚁论、抒情等写作手法,形象生动的叙事更能突出中心思想、增强感染力。
(二) 新闻(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1.内容上,新闻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新闻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有细节也是极少的。而通讯报道的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是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同时,通讯十分重视细节的刻画,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
2.形式上,新闻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按固定的模式进行写作的,而每一篇通讯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新闻主要用记叙,其他表达方式用得很少,语言简洁朴素;而通讯采用的表达方式多样化,语言生动活泼。
3.写作技巧上,新闻手法单一,通讯手法多样。写作技巧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新闻对这些写作技巧只是在合适的地方偶尔一用,而通讯常常综合运用以上多种写作技巧,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4.风格上,新闻朴实,通讯富有文采。新闻一般缺少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较强的文学性,生动活泼而富有文采。
5.时效上,通讯不如新闻迅速、及时。新闻内容简略,篇幅短小,采访快,写稿也快。通讯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篇幅较长,采访和写稿也相应要慢一些。
(三) 阅读方法
1.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通过看标题信息,能够清楚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2.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无论是哪种新闻类型,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根据这六要素整合新闻信息。
3.分析新闻的思想内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讨文本反映的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
4.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一般可以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去品析新闻的语言。
二、 演讲稿
(一) 特点
1.话题来源于现实问题。演讲稿的内容大多数是现实生活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注入了演讲者强烈的情感。演讲稿中,注入了演讲者强烈的感情,这种强烈的感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必然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3.简洁明了。这种简洁性要求演讲稿应该做到主题集中突出,层次少而有条理,语言准确简练,使听众容易理解和接受。
4.以“真”为主。要讲真话、讲实话,不能哗众取宠。在材料的选用上,最好采用第一手材料。
(二) 阅读方法
1. 联系演讲的背景,注意演讲的针对性(为何事而作、听众的各方面情况、演讲现场的氛围)。如《最后一次讲演》:李公朴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
2. 明确该篇演讲稿的主要观点。如《最后一次讲演》的主要观点是指出暗杀李公朴先生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3. 关注演讲者是怎样围绕观点来安排思路、组织内容的。
4. 品味语言特点,把握演讲者的演讲技巧。如《最后一次讲演》中交替使用大量的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又将这些句式与排比、反复、对比等手法结合,更能表达对敌人无耻卑劣行径的控诉,表现出演讲者坚持正义、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高贵品质。
更多北京中考资讯和内容可以关注太星初升高和北京高中入学公众号。关注后就有机会获得一对一答疑机会。
微信扫一扫,快速关注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万唯中考,由北京中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_zkao)排版编辑, 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