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点点推移,初三的日子也越来越紧张啦,为了给自己打鸡血,很多同学都会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能让你痛不欲生的,也能让你脱胎换骨”等句子当作激励自己向上的“心灵鸡汤”。诚然,这样的“吃苦发愤”文案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注入力量,让我们能够坚持下去。
但一直强调吃苦精神和痛苦的必要性,并不会让我们在痛苦的情绪中顺利成章地获得自己想要的成果。也就是说,吃苦和成功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看下去就知道:
吃苦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1苦难不会转化为精神资源
凡是用吃苦来激励他人努力的,对努力的理解都是肤浅的。吃苦并不是勋章,更不会转化为我们勤奋学习、提高自制力和学习效率的精神资源。
用吃苦来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认为自己吃苦忍耐就能获得成功,其实是一种思维误区。让自己最后获得成就的,其实是学会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增长的阅历,吃苦对这些因素来说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构成部分。
对于自我认知清晰、学习规划完整的同学来说,坚持学习并不是一件“苦”事;相反,充实的学习生活本来就是一件令人成就感满满的事情。把吃苦作为自己行事的标准,并不会对我们学习进步有很大的增益效果,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
2吃苦有时是消耗自己
很多同学都会觉得在初三这一年吃苦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就合理化、理想化了吃苦这件事。
但同时,一些没必要吃的苦却让我们感到很矛盾:明明身体和心理已经压力很大了,又觉得这样是正常的,身边的同学都在默默忍耐着压力带来的痛苦,好像大家默认忍耐过了痛苦,就能向自己想要取得的成绩更进一步。
在这种矛盾心态的影响下,学习渐渐变成了一件需要我们忍耐才能完成的事,提到学习就和吃苦联系起来,消耗自己的意志力。
人都是有一定惰性的。潜意识在抗拒吃苦,认知却告诉自己学习就应该吃苦,自相矛盾的心理无法纾解,当然会对自己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态度产生负面影响,不仅学不好习,整个人的状态也越来越差。
认清了吃苦的本质,我们就会发现把学习和吃苦关联起来是不妥当的。充实自己的学习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是一件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本不需要我们把它理解为吃苦,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压力。
什么样的苦不能吃
既然吃苦并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那么有的苦当然是没必要吃的。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看看自己有没有在不经意间吃了没必要的苦:
1透支身体的苦
到了初三,很多同学就会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这种方法本来是可行的,但出于各种原因,大家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甚至没法保证每天6小时的睡眠;还有的同学会放弃午休时间,只吃很简单的餐饭或速食食品,只为了挤出30分钟或1小时来学习。
仔细想想,用饥饿、疲惫的身体学习半小时,真的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吗?即使短期内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多学一会儿,但长此以往健康受到影响,我们是不是还能罔顾身体状况继续高强度地学习呢?
像上面说的,用减少睡眠、饮食失调、依赖咖啡等等靠削弱自己的方式换取学习时间的苦,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苦。所有亏待自己身体的吃苦行为都会在未来的某天收到身体发出的警报,甚至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修复健康状况。
因此,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以透支身体为代价。希望同学们都能重视自己的身体状态,不要将削弱自己看作是能够换来丰厚回报的磨炼。
2无效努力的苦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难免会走入一些误区。例如有的同学认为想要快速提分,就要采用题海战术,在大量的题目练习中提高自己。然而不经过合理规划就埋头做题,题量是刷上去了,人也头晕眼花。
背诵知识点或单词课文时,有的同学相信多次重复就能巩固记忆,花费大量时间在重复背诵记忆上,却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不讲求方式方法,不清楚自己情况,看起来念念有词,笔杆也抡得飞快,但知识它就是不进脑子。这种稀里糊涂不上心的学习“苦头”,想来大家也知道它没有吃的必要了。
3封闭自己的苦
我们常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到了初三以后,有的同学会暂停一切休闲娱乐的活动,一门心思扑在书本中;有同学则拒绝社交,拒绝学习小组,做学习中的“独行侠”。
对于一些同学来说,一个人学习确实会有更好的效果。但学习和生活确实不能混为一谈,强行封闭自己的空间,拒绝社交放松,让自己时刻处在紧绷的状态,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所以,如果大家感受到孤单、伤感、迷茫的情绪,或者想要稍微放松一下,也不用强行让自己忍耐,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适当地了解时事热点、和朋友谈天说地、和家人闲聊散步是完全可以的,不用总是把情绪排在学习后面,不要吃忍耐负面情绪的苦。好心情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先决条件。
余华曾经说过,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它不会带来成功,不值得追求。
不辨别吃苦的含义,一味追求吃苦的状态,不仅会让我们的认知和心态更加割裂,还不会有正向的意义。
在决定要不要“吃苦”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白什么苦是不值得吃的,再转变心态,让那些日复一日的持之以恒成为自己前进的乐趣,而不是成功之前的痛苦。
也希望大家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和不断忍耐的心理暗示,和小伙伴们一起快乐学习吧!
温馨提示:扫描中考陈老师微信即可入群,还有机会获得一对一答疑机会。
更多北京中考资讯和内容可以关注太星初升高和北京高中入学公众号。关注后就有机会获得一对一答疑机会。
微信扫一扫,快速关注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万唯中考,由北京中考在线团队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